上周朋友问我:“你们物流圈总提的MLD仓库管理什么意思?听着像黑话啊!” 说实话,这词儿第一次听我也懵,但深入了解后发现——它简直是仓库降本增效的隐形王牌。作为一个看过上百个仓库的老物流人,今天就用大白话拆解「MLD仓库管理什么意思」,顺便分享点实战中啃出来的经验。
先划重点:MLD全称叫“最小库位密度”(Minimum Location Density),简单说就是让每个货架格子像俄罗斯方块一样严丝合缝。举个例子:某电商仓库原本堆满畅销品和滞销品,拣货员每天多跑3公里冤枉路。后来按MLD策略,把出库频次高的洗发水挪到离打包区最近的库位,滞销的节日装饰品压缩到高层角落。你猜怎么着?三个月后人均日行距离砍了一半,光空调电费就省了8万。
但MLD可不是单纯“塞满就行”。去年我见过个反面教材:有家工厂硬把库位利用率怼到95%,结果液压叉车转身都费劲,一次撞倒货架直接停工两天。所以说啊,高密度≠高效率,关键得看动态平衡。
怎么落地不翻车?分享两个土法子:
给货品贴“忙碌指数”:按出库频率分红(日抛)、黄(周抛)、蓝(月抛)三色标签,红色永远占离地1.5米的黄金腰位——这个高度人眼扫视最快,机器臂也最好抓。
给通道留“呼吸缝”:主通道宽度按最长设备加20公分预留。比如你们用1.8米叉车,通道就留2米,别信什么“省1公分多赚1分钱”的鬼话。
当然,智能系统确实能锦上添花。有家汽配厂用MLD算法+红外感应,库位利用率从68%提到82%还没添新货架。但老板私下跟我说实话:“最值钱的反而是那套自动测温系统——发现某区域长期超温,一查竟是空调管道被货架挡住了!” 你看,技术再牛,也得先懂业务逻辑。
要是你正琢磨仓库改造,我的建议是:先拿纸笔画流水线,再开Excel算频次,最后才轮到买系统。毕竟省百万的从来不是工具,是会用工具的人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