💡 一、案例警示:为什么“白嫩”一词让企业栽跟头?
2024年,椰树集团因广告语中使用“白白嫩嫩”搭配性感图片,被市场监管部门认定为 “违背公序良俗”,罚款40万元。类似“操白嫩”的词汇在影视推广中也可能触发审核风险——这些词看似吸引眼球,实则踩中了《广告法》第九条红线:禁止使用含有性暗示、物化特定性别的语言❗️
关键点:法律中的“公序良俗”如何定义?
简单说,就是广告不能挑战社会主流价值观。例如:
- ✅ 合法:描述产品功效(如“保湿提亮”)
- ❌ 违规:暗示身体部位变化(如“喝出白嫩曲线”)
⚖️ 二、3步避坑法:这样用“白嫩”才安全
1️⃣ 词义切割:区分“描述”与“暗示”
- 安全用法:
- “成分含XX美白因子,改善暗沉” (聚焦成分功能)
- “使用后肌肤透亮有光泽” (客观效果描述)
- 高危雷区:
- ❌“让你像她一样白嫩” (物化女性/男性)
- ❌“白嫩触手可及” (性暗示联想)
2️⃣ 场景适配:绑定合规用途
用途 | 示例 | 合规性 |
---|---|---|
护肤品 | “提亮肤色,改善粗糙” | ✅ |
食品饮料 | “口感细腻,质地醇厚” | ✅ |
影视宣传 | “主角追寻美白真相” | ✅ |
擦边营销 | “白嫩诱惑” | ❌罚款40万! |
3️⃣ 权威背书:用数据替代主观词
- 错误:❌“皮肤白嫩如新生”
- 正确:✅“实验证明:93%用户28天肤色提亮1.5度”(附检测报告)
🌟 三、独家洞察:品牌营销的未来法则
流量≠销量,合规才是长效生意! 椰树集团虽因“擦边广告”屡次被罚,但2023年营收仍达50亿。其核心秘诀在于:
- 争议转化:将“土味审美”转化为品牌记忆点(如经典红黄包装)
- 底线思维:在合规框架内玩创意(如联名瑞幸的“椰云拿铁”仅突出包装设计)🔥
小白必读:新品牌如何平衡流量与风险?
记住公式:科学宣称+场景化表达+第三方验证=低风险爆款
例:不说“喝出白嫩”,改说“XX研究所认证:连续饮用28天肤色透明度提升20%”
💎 结语:跳出“白嫩陷阱”,做聪明营销人
当你想用某个敏感词时,先问自己:
“这个词离开当前语境,会不会让人想歪?”
如果是,立刻换词——因为罚款永远比流量来得快!